*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融合思政的档案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中国人民大学金课“档案管理学”的成果
小闻:“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鸡’!”小察,你有没有关注最近举行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呀?
小察:必须关注!这一届全运会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共同举办,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简直萌翻了!
小闻:不过除了赛场高光和可爱吉祥物,还有个隐形功臣全程在线,那就是咱们的档案工作。
2025年11月9日至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将在广东、香港、澳门3地举办。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本届全运会基本不新建体育场馆,广州赛区主要采取“微改造”方式,对现有30个老场馆进行升级改造。
要确保老场馆升级改造既符合赛事标准又保留建筑原有优势,离不开历史工程档案的助力。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丰富,存有包括天河体育中心、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承担本次全运比赛项目的重要场馆共39个项目3059卷工程档案。市城建档案馆构建了“1+1+1”工作机制(即提供1次档案利用指导服务,一次性告知调档单位档案查询利用的流程、材料清单、办理方式等利用指引;指定1名工作人员专项跟进;收取1套查档申请材料),开通全运会场馆升级改造档案利用专项服务通道,为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场馆改造提供工程档案438卷。
同时,市城建档案馆将全运会场馆工程档案列入重点项目档案接收范围,紧盯工程开工前、施工过程中和工程竣工后3个时间节点,确保档案移交的及时性、规范性和完整性。
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筹备的关键阶段,凭借其丰富的馆藏资源,让历史工程档案成为场馆“微改造”的关键生产要素,为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了精确的原始依据和权威凭证,确保升级后的场馆既满足现代赛事标准,又延续城市体育记忆,从源头上践行了“简约”办赛的理念。其创新的“1+1+1”档案利用服务机制相较于传统模式更为高效精准,不仅保障了当前改造的顺利进行,也为构建完整的档案资源体系、未来场馆运维与城市记忆留存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成都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筹办期间,四川省成都市档案馆与执委办密切协作,全力打造覆盖赛事全生命周期的档案闭环管理体系。
一是高效协同的组织运行体系。形成“执委会统一领导、执委办牵头抓总、档案馆具体实施”的档案工作组织架构,内设“分管领导—处室负责人—专职档案员”三级管理网络,统筹工作力量,理清任务需求,实现档案工作与赛事筹办步调一致、无缝衔接。
二是科学规范的工作管控体系。借鉴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等大型赛事档案工作经验做法,制定《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档案管理办法》及配套细则,明确档案收集范围、整理标准与移交流程。建立档案工作与办赛任务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验收的“三同步”机制,推动档案管理融入赛事筹办全过程。实施“随产随收、随收随整”动态管理模式。
三是完整丰富的资源建设体系。全程实施质量管控。全景记录“无限”运动,全面收集成都世运会以非奥运项目为主的34个大项、60个分项、256个小项赛事档案,记录世运多元赛事之美,展现成都万千气象之姿,已接收第一批文书档案2.1万件、声像档案42GB。创新升级采集手段,首次采用流媒体直播平台同步记录赛事盛况,设置“草坪观演区”等绿色办赛模式,同步记录“公园城市”理念在赛事中的应用,被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评价为“技术不可思议,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
成都世运会档案闭环管理体系展现了大型体育赛事中档案工作的高效落地。组织层面的协同机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类实施、分工协作”原则,明确了各主体权责,从源头保障档案工作顺利开展。在收集环节,赛事进程中严格实行的“三同步”机制与“随产随收”动态管理模式从操作层面保障了参赛、裁判、媒体发布等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通过这样的同频共振降低赛后收集可能导致的记忆缺失风险。而创新性地采用流媒体直播记录,捕捉赛事转瞬即逝的现场氛围、情感张力与过程体验,将动态的多媒体素材纳入采集,丰富了体育赛事档案维度,留存下更加立体、鲜活的世运记忆。
近日,由广东省档案馆、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和省体育局共同举办的“传承· 创新·共融——全运会主题档案文献展”在省档案馆开幕。展览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通过“广东档案”微信公众号可预约参观。
展览分为“沿革与传承:全运会的历史回顾”“开放与创新:全运会的广东辉煌”“协同与共融:全运会的湾区交响”3个部分,从场馆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文化符号塑造、粤港澳融合、群众参与、科技赋能等六个方面,重点展示六运会、九运会开创的多个“首次”和“第一”。通过400多份文件、图片、实物、视频等档案资料,全面回顾全运会自1959年启幕以来的光辉历程,再现六运会、九运会的岭南风采,展望粤港澳三地携手联办十五运会的融合盛景。
一件件档案、一幅幅画面串联起珍贵的全运记忆。展品中有1983年记录天河体育中心“从无到有”的《关于筹办第六届全运会场地建设计划任务书》、1987年广东省体育总会向香港足球总会发出的“六运杯”邀请函、徐向前元帅给六运会的题词手稿、六运会吉祥物“阳阳”原作图稿和会歌手稿、九运会主火炬、十五运会吉祥物设计手稿等馆藏珍档,以及奖牌“同心跃”与“同心暖”等实物。
图3 关于申请使用九运会会徽及吉祥物图案的函(左);澳门特区体育发展局发出的邀请函(右) 图源:南方杂志
广东全运会主题档案文献展,是体育赛事档案开发利用的典型实践,实现了赛后档案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度释放。大型体育赛事档案除了有普通档案真实性、凭证性、原始性的一般特征,还有专业性、人文性等独有的特点。[1]其一大亮点首先体现在对体育档案集体记忆建构与社会认同塑造功能的深度挖掘。展览并非简单罗列史料,而是通过“沿革与传承”“开放与创新”“协同与共融”三大主题,构建了一个连贯的历史叙事框架,实现资源关联匹配。从饱含着强烈人文色彩的视觉标识符号吉祥物“阳阳”,到到粤港澳相互链接的邀请函,每一件细微的珍档都凝聚着历史的印记,讲述着体育与时代的故事,从而能够激发公众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大型体育赛事从申报筹办到闭幕总结等各阶段都离不开档案工作,这不仅关乎赛事记忆的保存,也关系到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人文精神的传播。其工作重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赛前以制度构建为核心,筑牢档案管理的源头防线。大型体育赛事筹备阶段的档案工作,首要任务是健全重大活动及突发事件档案管理的专项法规,建立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全流程的制度规范体系,强化不同部门间的分工协同。在此基础上,推动档案管理标准向精细化延伸,结合赛事规模、项目特点明确档案收集的范围边界。
第二,赛中以动态管控为抓手,强化档案收集的过程保障。赛事进行中档案工作需要实时响应、精准服务,动态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保障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更能够捕捉到赛事运作中的细节与特色,为后续的深度开发积累丰富素材。这也需要通过持续的业务培训与现场指导,建立起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档案工作队伍。
第三,赛后以创新服务为导向,推动档案资源的活化利用。在坚守档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加大开放力度,以数字化建设与专题数据库为支撑,打破档案利用的时空限制。同时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借助 VR技术可以将体育赛事档案的原始记录转化为虚拟化赛事展现,增强用户的交互式体验,从而提高档案资源服务的趣味性与多样性。[2]通过策划主题展览、开发YY易游体育文创产品、深化学术研究等多元利用形式,让大型体育赛事档案在不同场景下持续发挥价值,以真实史料讲好体育故事,推动体育精神融入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
当终场的哨声响起,档案人的工作并未结束,他们用全周期的专业守护,让赛事的荣耀与精神跨越时间维度,成为永不褪色的文化印记。
[2] 陈慧,南梦洁.数字人文视域下大型体育赛事档案资源整合模式研究[J].山西档案,2022,(01):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