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意见》从扩大体育产品供给、激发体育消费需求、壮大体育经营主体、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强化产业要素支撑、提升服务保障水平这6个方面提出20条重点举措,为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体育消费作为重要的改善型消费,其在扩大内需、促进就YY易游体育平台业、改善民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新业态加速兴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融合深化、政策支持为支撑,构建体育产业生态圈、打造数字体育新范式、释放“体育+”乘数效应,使赛事经济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经济引擎”,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东是体育大省,抢抓十五运会机遇,激发体育消费潜力,把“赛事流量”变成“经济增量”大有可为。
体育消费具有多层次、广覆盖、强关联、绿色可持续的独特优势,高度契合扩大内需的要求。《意见》提出,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探索创新体育消费政策措施。创新体育消费、激发消费潜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供给端改革着手,丰富产品与服务供给,高端化与大众化并行,既支持发展高端体育赛事(如马拉松、冰雪、电竞等),也鼓励社区健身、广场舞、职工运动会等普惠性活动,同时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新业态。二是从需求端激励着手,激发消费意愿,创新消费场景,拓展消费渠道,提升消费能力,降低消费成本。可以整合文体商旅资源,引入时尚体育、潮流演艺、休闲竞技、文化创意等元素,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体育赛事消费新场景;打造体育特色街区、夜间体育经济示范区、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引导体育用品销售、健身服务、赛事观赏、体育培训等业态集聚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消费季、体育夜市、主题市集等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消费主题活动。总而言之,以体育消费为新引擎,驱动内需扩容提质,着力塑造充满健康活力的美好生活图景。
《意见》提出,开展商旅文体健联动,促进赛、展、节、游一体谋划、一体开展,丰富产业业态;支持体育与科技、传媒、农林、交通、养老等产业复合经营,创新行业融合发展路径和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但也存在业态单一、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意见》提出开展商旅文体健联动,致力于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资源要素的跨界流动。可以从技术应用、业态融合、模式创新三个环节着手,探索体育产业链延伸的创新路径:一是技术赋能升级。如5G+VR技术重塑观赛体验,智能穿戴设备推动健康管理服务延伸等。二是业态融合创新。结合数字经济与健康中国建设,发展“体育+”新业态,如“体育+文旅”“体育+教育”“体育+康养”等。三是模式创新突破。建立跨部门联席机制,统筹体育、文旅、卫健等领域的标准互认与数据共享;支持体育科技企业申报高新技术资质,培育体育产业创新联盟;设立体育产业引导基金,完善复合型人才认证体系等。
优化体育资源要素配置,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体育产业与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合,这不仅关乎体育产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提出,从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优化赛事服务管理、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培育壮大冰雪经济、推动体育用品升级这五大方面扩大体育产品供给。在实践过程中,要多维度协同推进改革,有效提升体育服务供给质量。一是优化体育资源要素配置。通过盘活存量体育场馆、推动智慧体育设施建设,解决资源错配与闲置的问题。二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简化赛事审批流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呈现从基础健身向健康管理、社交体验、文化认同的升级趋势,传统体育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增长点,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阶段。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体医融合、体旅融合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冰雪运动、户外休闲、智能健身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这种发展态势正在重塑体育产业生态,也为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体育服务体系,需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网络,打造“15分钟健身圈”升级版,通过社区嵌入式体育设施建设、学校场馆错时开放等,解决群众健身“最后一公里”难题。二是创新体医融合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运动健康门诊,为慢性病患者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三是构建数字体育平台,发展智慧体育新业态,运用5G、AI技术构建全民健身数字平台。总而言之,通过设施普惠化、服务精准化、手段智能化,有效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让体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本文系202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以中华体育精神推动铸牢港澳台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阶段性成果